编剧刘震:编剧是和观众的非对称信息博弈
本期专访嘉宾编剧刘震,曾入选过柏林天才训练营,其多部编剧作品在国内外获奖。
问:你的编剧作品既有《革命者》这样的商业大作,也有诸多在国外电影节获奖的独立佳作,怎么做到这种平衡的?
答:其实还有电视剧网剧。也没有想过平衡这件事情,对于编剧来说就是正常工作嘛,有一些项目有不错的报酬,有一些项目有创作冲动。
问:那你现在在做什么项目?
答:暂时需要保密,不过题材上是类似《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这种反映这种热会热点的。
问:你为什么会想到写这个题材呢?是因为2023年这样的题材票房火爆吗?
答:这是原因之一吧,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观众群体会有把共有知识变成公共知识的欲望和冲动。
问:请具体解释一下。
答:举个例子,比如说《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故事,皇帝没有穿衣服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别人知不知道这件事,这就是共有知识,当小孩子大喊皇帝没穿衣服之后,所有人哄笑,这个过程中就把共有知识变成了公共知识。所以我觉得类似的题材,能让观众兴奋,并且自发的去传播。
问:你写作的时候,会考虑观众的感受多一些,还是坚持自己多一些。
答:当然两者都有,会不断地做取舍和平衡,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我觉得编剧和观众是一种非对称信息博弈,编剧和观众作为不同的智能体可以根据不同行动选择策略,获得奖励的评价也不同,很多所谓的经典好莱坞编剧理念,它们无法直接适用于非对称博弈情景。如博弈论中的最后通牒博弈、性别战博弈等等。编剧貌似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和主动,但是对观众的刻板印象有时候会反噬掉一些东西。很多我们创作时所有人都觉得是很棒的包袱,上映时哑掉了,反而一些我们创作中没意识到的东西火出了圈。
问:你作为一个编剧,你觉得与其他编剧在观念上有什么不同?
答:我非常喜欢幽默元素的运用,我觉得即使是悲剧作品中也需要很多幽默的元素。幽默像一杯美酒,可能一部电影主要剧情在几年后忘记了,但其中笑中带泪的情节总是韵味十足。 我平时会把生活中所有碰到看见听见的幽默元素都记在本上,这对我来说是一笔很重要的财富。
问:你还主演过一些电影作品,还拿过洛杉矶比弗利山电影节的影帝。你觉得表演对你的编剧工作有什么帮助?
答:我觉得帮助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对台词的帮助。很多编剧同行都知道,磨台词的过程是一个挺痛苦的过程。在理想情况下又要写人话又要话中有话又要新鲜,这个过程中我就会自己演几遍,琢磨琢磨。有时候只改变一个字,一个词可能人物性格就出来了,台词的创作过程对我来说充满着激情。
问:最后,对我们读者中想做编剧的朋友有什么建议?
答:我觉得多观察生活,观察的比别人仔细一点。扩大社交圈,多认识形形色色的人,丰富自己的阅历,很多学生会把阅历误认为多去各地旅行,给自己找借口出国去玩,其实在哪都能有阅历。实在不行就多谈两次恋爱,也是很重要的阅历。
问:谈恋爱对编剧有帮助?
答:有这么一个故事,我刚认识芦苇老师的时候就问过他怎么成为一个好编剧,他笑着说多谈对象。刚开始我以为他是开玩笑说的,后来也就逐渐理解了。谈恋爱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你看明白很多事,尤其是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是了解世界的基础。其次是多读书吧,这算是拓展阅历的一种捷径,别人的阅历也是一种阅历。